PG电子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作为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载体,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质的深刻转型。《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为城市更新指明了方向。城市更新不再局限于物质空间的拆旧建新,而是一场涉及空间重构、社会治理革新、经济动能转换的系统性变革。在此背景下,构建一套科学、全面的城市更新绩效评价体系,不仅是衡量城市更新成效的标尺,更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关键制度保障。
人民城市理念深刻揭示了当下我国城市发展的本质要求——城市的价值在于服务人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理念指引下,城市更新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与使命。从空间层面看,城市更新不再是简单的物理改造,而是通过优化功能布局、提升生态环境,实现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品质跃升;从社会层面看,城市更新成为促进社会公平、化解社会矛盾、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抓手;从经济层面看,城市更新更是激发产业活力、培育创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三者相互交织、协同发力,共同推动城市走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聚焦群体需求,提升人民幸福感受。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更新的成效最终表现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同群体对城市空间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这就要求城市更新坚持精准施策,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青年人和新市民作为城市发展的生力军,承载着城市的未来与希望。他们的安居乐业,直接关系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城市更新项目需完善集体租赁性住房配置,以经济实惠的租金降低生活成本,同时打造集居住、就业、社交于一体的复合型空间,增强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
与此同时,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群体对城市空间的需求日益凸显。在城市更新中,需着重考虑养老院、老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加强无障碍设施与安全设施等老年友好型环境建设,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
此外,低收入群体在城市更新和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受到呵护。因此,城市更新必须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价值导向,通过预留保障性住房指标、完善公共交通与基础教育等配套,尽量避免社会排斥效应。
强化统筹协同,优化城市更新路径。随着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时代,片区统筹更新成为破解城市空间碎片化、功能失衡等问题的有效路径。片区更新立足中观尺度,在微观单体建筑改造与宏观城市规划之间架起桥梁。通过“小规模、渐进式”的有机更新,既能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特色,又能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多元需求。这种更新方式有效避免了微观更新的碎片化以及宏观更新难以操作的问题,有助于实现城市功能的精准落实与重点片区的协调发展。
制定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是保障城市更新工作行稳致远的“指挥棒”。基于“人民视角”,城市更新绩效评价体系应遵循全面性、可度量性、可比性和动态性四大原则,从空间、经济、社会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框架,确保评价结果既能反映城市更新的实际成效,又能为未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遵循科学原则,确保评价可感可量。全面性要求评价体系覆盖城市更新的全领域、全过程。不仅要关注空间形态的变化,更要考量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不仅要评估短期成果,还要着眼长期影响。例如在评价老旧小区改造时,除硬件指标外,还需关注社区治理能力提升、居民满意度变化等软性指标,避免陷入“重建设轻管理”的误区。
可度量性强调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对于空间布局优化、经济增长数据等可量化指标,需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配合空间计量模型、经济统计分析等方法进行精准测算;对于居民幸福感、文化传承效果等难以量化的指标,则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收集一手资料,结合专家打分、案例对比等手段进行综合评价,全面客观地反映城市更新的实际效果。
可比性要求评价体系具有通用性和标准化特征,确保不同城市、不同项目之间能够进行横向比较。通过建立统一的指标体系、数据采集标准和评价方法,帮助城市发现自身短板、借鉴先进经验,助力政府部门制定差异化政策PG电子,推动城市更新均衡发展。
动态性则要求评价体系与时俱进。随着城市发展阶段的变化、人民需求的升级,评价指标需及时调整优化。例如在数字化时代,将智慧社区建设、数字经济发展等纳入评价范畴;在“双碳”目标下,增加绿色建筑、低碳交通等指标权重,使评价体系始终契合时代发展需求。
划分关键维度,细化指标精准评估。空间层面是城市更新的物质基础,主要关注空间布局优化、功能复合提升和生态环境改善。具体通过土地利用效率、公共空间占比、绿地率、建筑风貌协调性等指标,衡量是否优化城市功能、疏解交通等问题,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空间。
经济层面聚焦城市更新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评估固定资产投资、就业岗位增加数量、新兴产业占比、税收增长幅度等指标,衡量城市更新是否有效激活了经济活力、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
社会层面是人民城市理念的核心落脚点,重点考察城市更新对居民生活质量、社会公平和社区凝聚力的影响,涵盖居民收入水平、公共服务可达性、社区参与度、社会矛盾化解率等指标。通过完善便民设施、组织社区活动等方式,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增强居民归属感和认同感,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目标。
构建城市更新绩效评价体系,离不开先进技术手段的支撑和多元主体的参与。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下,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传统调研方法,形成“技术赋能+群众参与”的评价模式,是提升评价科学性和实效性的关键。
借助技术创新,实现精准量化评估。运用空间计量、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能够对城市空间数据进行精细化分析,直观呈现空间布局优化效果。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可评估公共交通可达性;应用卫星遥感影像,可监测生态环境变化,为绿地规划、污染治理提供数据支持。
人工智能算法在经济预测、社会风险评估等领域优势显著。使用机器学习模型,可对城市更新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动态模拟,预判潜在风险;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对网络舆情、居民反馈实时分析,及时掌握公众诉求,为政策调整提供依据。
汇聚多元主体,保障评价全面客观。城市更新绩效评价不能仅依靠政府部门“单打独斗”,还需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居民等多元主体的积极性。企业可提供项目运营数据、市场反馈等信息;社会组织凭借专业性和中立性,协助开展居民满意度调查、社区治理评估;居民作为直接受益者和监督者,其意见和建议更是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构建“人民城市”城市更新绩效评价体系,是新时代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套体系不仅是一把衡量城市更新成效的标尺,更是一面映照城市发展初心的镜子。只有始终以人民需求为导向,以科学评价为支撑,以多元协同为动力,才能让城市更新真正成为增进人民福祉、激发城市活力、书写时代新篇的生动实践。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城市更新研究中心副主任)